廉政文化👩🏽⚕️,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👌🏽,是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🔥⛹🏻♀️。人們對腐敗現象深惡痛絕🧙🏽♂️,而清正廉潔,則是百姓對為官者的最大期盼。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🤐,剛正不阿🆓、廉潔自律的仁人誌士🧑🌾,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廉政故事,在華夏文化中已成經典。這些人物和故事,對於開展廉政建設,尤其是在黨員幹部中開展反腐倡廉宣傳教育活動,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🐰。
廉潔小故事1——新鞋踩泥
《松窗夢語》的作者張瀚初任禦史時,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。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📍,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:一天,乘轎進城🏋🏻👷🏽♂️,路遇大雨。一轎夫腳穿新鞋,從灰廠到長安街,小心翼翼擇地而行😐,生怕弄臟了新鞋🪞。進城後,路面泥濘漸多,轎夫一不小心🚌,踩入泥水坑中,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,不復顧惜了……王延相說:“為官之道🧑🏻💻,亦猶是耳🐻❄️👨🏻🏭,倘一失足👩🦲,將無所不至矣?👨💻!”張瀚聽了這個“新鞋踩泥”的故事後,“退而佩服公言,終生不敢忘”🙇🏿。此後多年,他嚴謹從政,廉潔為官‼️🚶♀️➡️,後來升任被稱為“朝中第一官”的吏部尚書🐉,建樹頗多,名留青史。讀完“新鞋踩泥”的故事,得知其主要在於警告為官者要慎始👨🦼➡️,對於黨員幹部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🫶🏼。
廉潔小故事2——子罕辭寶
春秋時期,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,把它獻給主管建築工程的大臣子罕。子罕不肯接受⬇️。獻玉的人說👩🏽🏭:“我已經把它給加工玉石的匠人看了🧙♂️,玉匠認為它是珍寶🧙🏿♀️🦬,所以才敢獻給您。”子罕說:“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,你把玉作為珍寶;如果給我,我們都喪失了珍寶👨🏽🦱,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。”於是🚏,留下了“子罕弗受玉”的美傳。
廉潔小故事3——公儀休拒魚
公儀休做魯國的宰相🧑🏫,很愛吃魚🏒,全國的人都搶著買魚送給他🏣,公儀休不接受🚴🏻♀️。他的學生周永馳勸他說:“老師愛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,為什麽呢👨🏽🔧?”他回答說🧑🏻🦱:“正因為我很愛吃魚🚶🏻♀️,所以不接受🤡🚻。如果接受了魚,就必然有低就別人的臉色;有了低就別人的臉色,就可能歪曲違背法律;法律被歪曲違背了,宰相就會被罷免。雖然我喜歡吃魚,別人肯定不會長期供給我魚吃,那時,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吃;如果不接受送的魚,宰相就不會被罷免;雖然不能吃別人送的魚🧝,我能夠自己長期供給自己魚吃。”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,依靠為自己辦事的人不如自己去辦事🫖。
廉潔小故事4——滅官燭看家書
北宋時期有位州官💇🏽♀️,為人極其廉潔。一天晚上👲🧑🏼🦳,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。他猜想這必須是朝廷有什麽重要指示,立刻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。誰知讀了一半,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👮🏽♂️👩🏿🏫,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👩🏻🦽,繼續往下看。公差很納悶🌎,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?之後才明白🏊🏽,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狀況,他認為這是私事4️⃣,不能點官家的蠟燭🔙。正是這樣的小事,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。